北京道之品国学文化中心
新闻详情

为什么襄阳沦陷之后,南宋没几年就灭亡了?南宋的灭亡(上)

2
发表时间:2024-05-18 10:21

1259年八月,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期间去世。

不久后,消息传到了京湖战场。

当时,蒙古中路军在忽必烈的统领下,突破了宋军的淮西防线,陈兵于长江北岸,与驻守鄂州的宋军隔江对峙。

在确认了蒙哥已死的消息后,很多人都劝说忽必烈应立即撤军,返回漠北参加库里台大会。

因为种种迹象显示,留守蒙古本部的阿里不哥正在积极活动,获得了留居漠北的诸王、贵族的支持。其中,还包括了蒙哥两个儿子班秃和阿速台的支持。

如果忽必烈的动作稍有迟缓,大汗之位必会落于阿里不哥之手。


图片



可是,立即北返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一方面,蒙古军的此次南征由三路大军组成。除了忽必烈的中路军和蒙哥的西路军外,还有一支由兀良哈台率领的南路军。当忽必烈陈兵于长江北岸时,兀良哈台已经从广西北上,攻至潭州(湖南长沙)附近。这个时候如果忽必烈直接北返,不派兵接应兀良哈台,等于是将南路蒙军置于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另一方面,此时的京湖战场形势对蒙古军有利,蒙军上下对攻下江南抱有极为乐观的态度。如果忽必烈此时骤然下令撤军,赶回去参加库里台大会,必然会严重挫伤士气,继而动摇他在军中的威望。

另外,忽必烈其实也瞧不起宋朝。他认为宋军并不能阻挡自己的大军。意图速战速决,立下一番功业之后再北返争夺汗位。

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忽必烈最终没有采纳众将的建议,而是命令大军继续南下,围攻鄂州。

得知蒙古军渡过长江,包围鄂州,宋廷当即就炸锅了。

宋理宗问左丞相吴潜怎么办,吴潜答道:皇帝陛下应暂离临安,臣率百官死守于此。

吴潜的这一表态,若是从其他宰执口中说出来,宋理宗必然是感激涕零。

但由于吴潜性格“忠亮刚直”,此前经常顶撞宋理宗,比如端平入洛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就是吴潜。

还比如理宗欲立忠王赵禥为太子,其他人不敢有意见,又是吴潜极力反对。

吴潜的对宋理宗的不尊重,让理宗有一种自己被其架空了的感觉。

因而,当吴潜劝说理宗暂离临安后,理宗当时便产生了误会,认为吴潜留守临安,是想做第二个张邦昌,有僭越的不轨企图。

自己赤胆忠心,却莫名其妙遭到皇帝猜忌,吴潜也就不再对此发表意见。

不久后,枢密使贾似道也向理宗奏本,建议其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

贾似道是宋理宗的小舅子,他说话,理宗不会产生误解。

于是,受到贾似道的影响,理宗随即产生了迁都的念头。

见皇帝如此双标,吴潜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进宫面圣,站在道德高地对宋理宗一通言语输出:“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

宋理宗权衡利弊,认为言之有理,便放弃了迁都念头,并采纳了吴潜的两点建议:

一是组织义勇,扩充兵源;

二是任命贾似道为右丞相,节制江西、两广人马,令他即刻驰援鄂州。

你贾似道不是主张迁都吗?行,就拿你开刀!打不退蒙古鞑子,你也甭回临安了。


得知自己被派到前线顶雷,贾似道又气又恨,从此把吴潜恨到了骨头里。

当然,朝廷的旨意,贾似道还是不敢违抗的。

接旨后,他马上启程,并于十月初,进入鄂州城内督师,亲自指挥鄂州保卫战。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贾似道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指挥能力。

他只用一个晚上就指挥宋军将残破不堪的鄂州城墙补全,并用大木栅环绕城墙一周,形成夹城,令蒙古军无法再穴地攻城。

这么高的办事效率,把城外的蒙古军吓了一跳,就连忽必烈也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为什么我的手下没有贾似道这样的能人呢?

忽必烈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蒙古军轮番强攻鄂州,始终不克,这让他颇为着急。

急切中,忽必烈只得命令兀良哈台以最快速度赶来鄂州。

可是,此时的蒙古南路军在潭州一带被宋军死死缠住,无法脱身。

见一时指望不上兀良哈台,忽必烈又使出声东击西之计,派骑兵袭扰江西。

蒙古军在南方腹地四面开花,这一情况引起了宋廷的极大震惊。监察御史饶应子向宋理宗进言:“湖南、江西地阔兵稀,虽老臣宿将可以镇压,然无兵何以连捍敌之来?当自内托出,不当自外赶入。”

宋理宗认为言之有理,便命令贾似道从鄂州突围,移司至黄州(今湖北黄冈)重新组织防线,以便于统筹指挥宋军作战。


图片



南宋的鄂州,不是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而是武汉市武昌区。

从武昌到黄州,中间有一百多里路。

贾似道接旨后,心里又一万个妈卖批。城外是十万蒙古大军,自己要怎么从敌人眼皮子底下去到一百多里外的黄州?

当然,此时的贾似道并不畏死。他虽然嘴上嚷嚷着这次死定了,惜不光明俊伟尔。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带着七百精锐突围,并成功移镇到了黄州指挥江北宋军作战。

可以说,鄂州保卫战和移镇黄州这两件事,充分展现了贾似道的能力,让他一时风光无限。

而与贾似道相比,忽必烈则太尴尬了。

由于他要赶回漠北去争夺汗位,因而战事拖得越久,对他越不利。

到了十一月初,见鄂州久攻不克,加之增援而来的宋军也越来越多,忽必烈心里顿时打起了退堂鼓。他意识到,自己原先的估计过于乐观了,是自己小瞧了宋军。

而就在此时,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又传到了忽必烈的耳中——阿里不哥派心腹阿蓝答儿等人从漠南、汉地抽调蒙古军和汉人兵丁至漠北本部,用因不明。

蒙哥在位时,漠北由阿里不哥打理,漠南和中原汉地由忽必烈负责。

在这之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现在阿里不哥竟然跨界调兵,其揽权上位的意图简直太明显不过了。

感受到了危机,忽必烈忧心忡忡,他连夜召集众臣僚开会,商议下一步的对策。

但在会上,主张班师的大臣与主张继续南征的将领争执不下,会议因争执也一时陷入僵局。

见开会变成了吵架,拿不定主意的忽必烈询问幕僚郝经的建议。

郝经也不废话,直接挑明立场:“大王独不见金世宗、海陵王之事乎!”

听到郝经之言,忽必烈倒吸了一口冷气。

是啊,自己现在的处境与当年的完颜亮何其相似。如果自己迟迟不北返,一旦阿里不哥继承汗位,对自己发号施令,自己是遵命呢?还是抗命呢?

如果自己抗命,公然挑战大汗权威,必会使自己陷入人心不附的不利局面,很大概率会重蹈当年完颜亮的覆辙。

想通了的忽必烈不再犹豫,立即下令班师,并派兵绕开鄂州,经岳州(湖南岳阳)至潭州,接应兀良哈台的南路军北上。


图片



忽必烈有意退兵,南宋可能坐视不理吗?

理论上讲,此时云集于鄂州的宋军也不少。如果宋军发动反攻,蒙古军就算想走,也很难安然撤退。

不过,忽必烈是个幸运的人。

就在他安排大军撤退之际,南宋的使者到了,使者是贾似道派来求和的。

关于这场议和,由于史料有争议,所以就不展开讲了。

按照一些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应是有“鄂州议和”,但无“鄂州和议”。

也就是说,贾似道和忽必烈心照不宣,通过议和,各自罢兵。这个事情应该是有的。

但贾似道向忽必烈赔款、称臣的说法,应该不存在。

完成议和后,忽必烈留下一部分兵力在江北继续威慑宋军,自己先走一步。据说启程之前,忽必烈大加夸赞了贾似道,说我原本以为贾似道只是个浪荡公子哥,没想到这人还有两把刷子。

至于贾似道,蒙古军撤走后,他得意洋洋地回到临安向宋理宗邀功。

而随着双方的各自罢兵,这场长达一年多的“蒙哥攻宋之战”也随即结束。

1260年三月,为了取得先机,忽必烈抢先在开平(元上都)召开忽里台大会。并在部分蒙古宗王、大臣的拥戴下登基,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代大汗。

得知忽必烈抢先一步称汗,此前忙活了大半年的阿里不哥不甘心失败,也在一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贵族的拥戴下,于和林(当时的大蒙古国首都)登基继位。

由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相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加之远征西亚的旭烈兀和割据中亚的察合台系诸王又分别支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双方的矛盾太大,没有调和的可能性。

因而蒙古也随即爆发了长达四年的内战。


图片



蒙古那边在内战,南宋这边则是大赏三军。

凭借钓鱼城之战的表现,兴元都统兼合州知州王坚被提拔为宁远军节度使、封开国伯。

其余诸将,如先后成功援救钓鱼城和鄂州的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兼领夔州路策应使,赐钱百万;鄂州守将高达升为湖北安抚副使、知江陵府,赐钱五十万;守卫潭州的向士壁迁兵部侍郎。

当然,这些人的封赏与贾似道相比,都不算什么。

凭借鄂州之战的表现,贾似道被宋理宗加封为少师、卫国公、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并兼修国史、日历、提举国朝会要。

前面说了,贾似道与吴潜有仇。如果有条件,他肯定要报复吴潜。

现在他是右丞相兼枢密使,吴潜是左丞相兼枢密使。两人平起平坐了。他自然是要寻机报复吴潜。

不久后,在贾似道的屡进谗言之下,吴潜被罢相,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挤走了吴潜,贾似道成为独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仍不解恨,必欲置吴潜于死地。

1262年五月,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的毒酒,当即便肝胆欲碎,端坐而死。

从整死吴潜这件事便不难看出,贾似道这个人,虽不似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般干尽坏事、丧权辱国,欺君罔上的无能之辈。

但他也确实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他与很多小人一样,自私自利,心胸狭隘。谁要是得罪了他,他必然要把人往死里整。

就比如说,他后来故意找茬修理王坚和刘整。

1261年,宋理宗在贾似道的建议下,推行“打算法”。

所谓“打算法”,就是朝廷对各地的行政费用进行审计,如有官员或将领将行政费用挪用为军费开支,一律以盗窃罪论处。轻则降职免官,重则处死。

按理说,这个“打算法”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可是,贾似道在推行新法期间,却夹带私货。

他的党羽的账目不清,他往往会把问题压下来。

他的政敌账目不清,他便吹毛求疵,一点小问题就抓住不放。

在贾似道的双标对待下,一个原本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最后却变成了党同伐异的整人工具。


图片



后来,在贾似道的刻意针对下,不久前还是抗蒙英雄的王坚就因账目不清,被解除了兵权。

见宰相大人要修理王坚,一些御史趁机上奏疏,要求宋理宗处罚王坚。幸亏理宗当时还残存一丝理性。他在群臣面前力保王坚,这才让王坚不至于晚节不保。

相比于王坚,刘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钓鱼城之战后,刘整因功升任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可知府的椅子还没坐热乎,负责查账的会计就来了。

会计们在查账过程中,很快发现问题,并上报给了四川制置使俞兴。

俞兴是贾似道和吕文德推荐的,而贾似道和吕文德与刘整又有矛盾。加之俞兴也向来看不起刘整,他一直很鄙视刘整金国降将的身份。

因而当刘整的小辫子被俞兴捏住后,他便得理不饶人,往刘整往死里整。

刘整解释不清楚账目问题,他统帅着几万人马,平时要赏赐部下,还要与同僚礼尚往来,为了用钱方便,难免会违规挪用一部分行政经费。大家都这么干,以前也没人在意。

现在俞兴站在道德高地,借题发挥,给刘整扣上个贪污军饷的大帽子,刘整理亏,很被动。

无奈之下,刘整只得派人到临安找宋理宗喊冤告状。

可是,刘整的后台此时已经倒了。于是,刘整申诉的结果,就是无人寸步难行,派去申诉的人,连临安各大衙门的大门都进不去。

而就在刘整为自己申诉的同时,先前在鄂州保卫战和潭州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高达和向士璧也因为账目问题被贾似道打下大狱。其中,向士璧还死在了狱中。

这一下,刘整不淡定了。他非常惶恐,而在惶惶不安之下,他又产生了怨念:自己为大宋卖命了近三十年,一直备受歧视。朝廷对自己赏罚不公,这都罢了。现在贾似道一党居然还想要自己的命,真是欺人太甚!此处不留爷,爷不伺候了。

1261年六月,申诉无门的刘整为了自保,带着“泸州十五郡、三十万户”向驻扎在成都的蒙古军投降。

得知刘整叛降蒙古,俞兴既气愤,又惶恐不安。事情是他惹出来的,他有义务发兵攻打刘整,平息事端。

可是,刘整是什么人?

他是孟珙的弟子,年轻时号称“赛存孝”。当年孟珙北伐时,刘整作为先锋,仅以十余名轻骑就拿下了信阳。

这么猛的悍将,俞兴哪里是对手?

俞兴打不过刘整,旋即找大哥吕文德帮忙。

但吕文德也打不过刘整。多次发兵讨伐,最终都是惨败而归。

后来宋理宗知道了这件事,对贾似道大发雷霆。国难当头,朝廷急需人才。可你们却因为查账逼走了良将。你们扪心自问,自己屁股干净吗?经得起查账吗?

贾似道见事态无法收拾,自知理亏,只得以嫉妒功臣、激起刘整叛变的罪名,将俞兴免职,以平公愤。

刘整在宋朝这边长年受到歧视,但在蒙古那边却很受重用。

得知刘整投降的消息,忽必烈大为高兴,他利用刘整入朝觐见的机会,亲自给刘整下诏,任命其为四川行省左丞。

刘整投蒙,是蒙宋战争的一个重要事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因为蒙宋战争的关键在于水战。而此前投降蒙古的宋军将领,大多又不懂水战。

但刘整不一样,他早年追随孟珙时,对水战颇有心得。

并且更关键的是,刘整曾转战于四川、京湖战场,对宋军长江防线的兵力配备,军力情况都十分清楚。

后来,刘整在蒙古阵营虽然因为降将身份,也备受同僚的排挤。但忽必烈却始终信任他,重用他。

遇到忽必烈这样的知人善任之主,刘整感激涕零,最终也献上了自己灭宋方针: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

也就是建议蒙古军绕开易守难攻的川东山城防线,将战略重心由川蜀转移到了长江中游,直接进攻襄阳。只要拿下了襄阳,大军便可顺江东下,直捣临安。至于川东的宋军,可以不去管他们。

刘整的建议,忽必烈十分认可,当即便全盘采纳,并调兵遣将,为灭宋做准备。


图片



当忽必烈采纳刘整之计,为灭宋而厉兵秣马的时候。宋朝国内则是政局混乱。

1264年十月,宋理宗赵昀病逝。

同一个月,在贾似道的拥戴下,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宋度宗的生平,想必不用过多介绍了。说他是南宋排名第一的荒淫无道之君,一点也不过分。

据说宋度宗有一次为了发泄性欲,竟然一晚上翻了三十多个妃子的牌子。由此可见,他到底荒淫到了什么程度。

除了荒淫无道,宋度宗还特别无能,没有主见。

宋度宗出生前,由于其母吃过堕胎药,影响到了宋度宗,以致其天生体弱,手足发软,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低于正常水平。

以宋度宗的身体情况,原本是不该立他为太子的。但奈何宋理宗一意孤行,南宋众臣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么一个天生智力低下的皇帝。

而由于宋度宗的智力无法处理复杂的国事。因而,贾似道在度宗一朝,不仅继续大权独揽,而且还把度宗拿捏地死死的。

据说有一次宋度宗没有采纳贾似道的建议,贾似道当即拂袖而去,吓得宋度宗当着众人的面,跪在贾似道的面前,流着眼泪挽留他。

还有一次,宋度宗和宠幸的胡贵妃出宫祭祖,半路上下起了大雨,弄得君臣狼狈不堪。胡贵妃的父亲建议宋度宗先回宫,等雨停了再来,于是宋度宗就带着百官先回了宫。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贾似道听说这件事后,不干了,非说皇帝提前回宫有违祖制,以辞职相威胁,最后逼得宋度宗没办法,只得忍痛将胡贵妃送到尼姑庵当尼姑,贾似道这才罢休。

度宗对贾似道的依赖,使得贾似道经常以辞职、装病等方式威胁他。

贾似道如此专横跋扈,目无天子,一些不愿意攀附于他的官员自然对其很不满。比如文天祥就经常跟他对着干。

见到南宋政坛如此混乱,忽必烈意识到,现在正是灭宋的时机了!

宋蒙战争的关键一战——襄阳保卫战的序幕也由此徐徐拉开。


图片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号称七省通衢,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镇守襄阳的是郭靖和黄蓉。两人在襄阳城,一守就是数十年。神雕大侠杨过练成绝世武功后,还在襄阳城外击败金轮法王,并在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扬名天下。

不过,这些都只是小说中的情节。

在历史上,守卫襄阳的大将并非是郭靖,而是吕文德的堂弟吕文焕。

襄阳保卫战的开始时间,也不蒙宋战争初期,而是战争的后期。

1267年秋,忽必烈按照刘整的建议,意图攻取襄阳,灭掉南宋。

蒙古军在正式进攻之前,刘整仔细研究了襄阳的防御体系。

这套体系是孟珙早年精心打造的。不仅有襄阳、樊城两大重镇,还有众多的要塞。这些要塞与襄、樊相互依托,组成了一个要塞群。

刘整在仔细研究后,认为欲取襄阳,就必须要先围着襄、樊筑墙,以此作为蒙古军进攻和休整的藩屏。待拔除襄、樊周边的要塞,切断襄、樊与外界的联系后,再对襄阳发动进攻。

按理说,蒙古军在眼皮子底下筑墙,襄阳的宋军不可能坐视不管。

你蒙古人敢违章搭建,我就敢给你拆了!

但是,由于吕文德贪财,这件不可能的事,最终变成了可能。

当时,蒙古使者前往鄂州面见吕文德,希望能在襄阳城周边建立榷场,以便同襄阳民众进行贸易往来。

所谓榷场,就是古代官方建立的集贸市场。

吕文德认为建立榷场有利于自己搞钱,加之蒙古使者又向他行贿,因而他也就同意了。


图片



蒙古人把榷场建起来后,随即又向吕文德提出新的要求:现在襄阳周边的社会治安不好,盗匪出没频繁。我们还需要在榷场附近建立一座小小的土墙城堡,再派一些武装力量维护榷场秩序,保护商人安全。

实际上,蒙古人的企图此时已经是昭然若揭。又要修城堡,还要派兵驻扎,这明摆了是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但吕文德对此并不在意,又同意了蒙古使者的请求。

就这样,蒙古人在宋军眼皮底下,围着襄、樊二城构建起了安阳、古城等十余座堡垒。

得知蒙古军在襄阳附近大搞基建工程,京西安抚副使兼襄阳知府吕文焕立刻派人向吕文德报告情况,并请求增援。

此时的吕文德,估计已经发现自己的失策。但为了充面子,他还是驳斥了吕文焕,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别看现在蒙古人忙得热火朝天,只要刘整那厮敢来,我定率军北上,在几个时辰之内,将其修筑的城围彻底摧毁!

由于吕文德的不作为,原本是主场作战的襄阳宋军,反倒成了孤军。


图片



分享到:
上海业务总部 联系电话:195-3788-8993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泖亭路188弄5号103室
本网站常年法律顾问肖友伟律师(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执业证号:1110120221150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