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道之品国学文化中心
新闻详情

踢石球、斗百草:明清时期的古人,没有手机玩什么?——揭秘500年前独属于中国人的“运动会”

2
发表时间:2025-04-10 10:54

“咚!”一颗打磨光滑的石球滚过青砖地面,围观的人群爆发出喝彩。这不是现代保龄球馆,而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北京街头。在没有手机、电视的明清时期,古人的娱乐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图片

图1 小儿踢石球图


历史课本常聚焦于帝王将相,却鲜少提及普通人的嬉戏时光。那么,在科举苦读、农耕劳作之余,明清时期的中国人如何消遣?他们玩什么?怎么玩?这些游戏又如何影响社会?

让我们翻开《帝京景物略》《清嘉录》等古籍,走进一场别开生面的“明清运动会”。  


一、全民运动:从宫廷到市井的游戏热潮

1.“踢石球”——明朝的“高尔夫”

在明代,踢石球是一项风靡市井的硬核运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乐此不疲。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师小儿以石球为戏,或以足蹴,或以杖击,以为胜负。

图片

图2 小儿踢石球(2)

这种游戏又称“蹴石球”,规则类似今天的足球或保龄球,只不过球是坚硬的石质。玩家用脚踢动石球撞击目标或用杖击石球,但技巧更复杂石球需经雕刻,地面常设障碍,甚至衍生出“背身踢”“绕桩踢”等花式玩法。石球的制作颇为讲究,需选用光滑坚硬的石材,大小如拳,经匠人精心打磨而成。明代《五杂俎》提到:"燕市有踢石之戏,石球圆滑如卵,富家子弟竞相角逐。"可见,这项运动不仅流行于街头巷尾,甚至成为富家子弟炫技的娱乐方式。  

图片

图3 参赛者用木杖击石球

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可见市井孩童争踢石球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女子也参与其中。万历年间《酌中志》提到,宫女们“春日踢石球为戏”,打破了“女子不宜运动”的偏见。  

2.“斗百草”——植物学家的竞技场

在顾禄的《清嘉录》中提到:“长安斗草,赢者得佩兰”,讲的就是“斗百草”这项运动。这项风靡明清的户外活动,规则简单却暗藏玄机:两人各执一草茎相交对拉,断者输。但真正的高手会提前数月准备寻找纤维坚韧的蓟草、车前草,甚至用秘法浸泡加固。斗百草远不止儿童运动,更是一场融合植物学、文学与竞技的“文化赛事”。

图片

图4 两小孩专心斗草《群婴斗草图》(局部)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吐槽:“吴中斗草者,掘地三尺求异种。”可见其狂热程度。更风雅者则比拼谁能说出更多花草典故,堪称“古代植物大战僵尸”。明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一个有趣的现象:端午日,京郊农妇敢用狗尾巴草挑战官家小姐的灵芝草。这种短暂的身份平等,在阶级森严的明清社会实属罕见。

图片

图5 女子围坐斗草图


二、运动背后的社会密码


1. 节令与狂欢:被仪式化的游戏

明清游戏绝非随意消遣,而是紧扣农耕节律。《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讲述的就是清明节踢键子的运动;清代《扬州画舫录》描述瘦西湖上“龙舟争渡,桨影如飞”,就是描写端午竞渡时的热闹场景,观众甚至掷银钱入水激励选手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古人调节劳作的“减压阀”。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称之为“社会戏剧”——通过游戏短暂打破阶级界限。

图片

图6 古代小孩踢键子图

图片

图7 端午龙舟竞渡

2. 商业与赌博:运动的阴暗面

当运动与利益挂钩,必然会显示出这项运动的阴暗面。《金瓶梅》第六十八回描写西门庆与人“踢气球赌输赢”,一场赌注可达十两银子(约合今日万元)。清代官府屡禁“聚众斗蟋蟀”,正因赌局常引发清代刑部档案《刑案汇览.卷二十五》记载:乾隆年间,苏州有人用铁丝暗藏草茎中,致对手倾家荡产后引发命案,官方最终颁布《禁斗草赌例》,可见斗百草风靡之盛。运动与利益的纠缠,古今皆然。


三、消失的运动会:为何这些游戏没能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的踢石球与斗百草,曾是市井乡野的鲜活记忆,却在近代渐趋湮没。究其原因,正如《帝京景物略》所载:"都人清明踏青,竞采百草为戏",这类活动多依附于岁时节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农耕社会的土壤流失,民俗游戏便如无根之萍,难以存续。

图片

图8《帝京景物略》封面图

西方体育的冲击亦不可忽视。1843年上海开后,西式赛马、网球迅速风靡。张德彝在《航海述奇》中感慨:“见西人蹴鞠,其迅捷非我朝石球可比。”传统游戏在“进步”叙事中被贴上“落后”标签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西人赛球"场景,与本土石球游戏的简陋形成鲜明对比,新式运动的规则化与竞技性更契合近代潮流。加之战乱频仍,如《清稗类钞》所述"旧时嬉戏,今多不传",口耳相传的技艺一旦断代,便再难复苏。石球滚入历史的尘埃,百草零落成泥,恰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一道缩影。

图片

图9 西式赛马


结语古人的游戏精神,我们丢掉了什么?

站在故宫的隆宗门前,斑驳的石板路上或许还残留着当年宫女们踢石球的笑语。这些消逝的运动,不仅是娱乐,更承载着古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1.对自然的感知在斗百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需辨识百草特性,比试草茎韧性,甚至以草药知识定胜负。这种游戏无形中传承了植物学知识,使孩童在嬉戏间与自然建立深厚联结。而今天,我们虽能通过手机识别花草,却少了亲手触摸、观察叶脉的细腻体验。  

2.身体与智慧的平衡则是踢石球的精髓。明代《宛署杂记》描述,踢石球需"力不竭而巧为先",既要腿脚强劲,又得掌控力道与角度。这种运动培养的不仅是体魄,更是瞬间判断力——现代足球的战术思维,早在几百年前的石球场上就已萌芽。  

3.社群联结的仪式感尤为珍贵。清明斗草、重阳蹴球,这些活动如同社会黏合剂。《北京岁华记》写道:"坊巷小儿群聚为石球戏,观者如堵。"没有电子屏幕的隔阂,一场游戏就能让整个社区沸腾。  

如今,我们的娱乐越来越便捷,却也越发孤独。古人一颗石球、一根草茎带来的纯粹快乐,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珍宝——那种与自然共舞、与人真实相连的鲜活生命力。

分享到:
上海业务总部 联系电话:195-3788-8993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泖亭路188弄5号103室
本网站常年法律顾问肖友伟律师(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执业证号:11101202211506641)